mathacker

no math, little hacker


  • Home

  • Categories

  • About

  • Archives

  • Tags

82年生的金智英

Posted on 2021-07-01

金智英与其说是得了精神疾病,不如说是她无法正常发声,让变换的形象代由发声。

现在很多男性认为女性不处于劣势,甚至还占据了优势地位。虽然,统计数据并不支持这类观点。

致词

这一代就这样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

2015年秋 (婆家)

丈夫:公司更大,妻子:公司更小,技术含量更低,或许因此而生育后离职

金智英:性格开朗,善于逗笑;
不习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或许是不被允许而已;
大学社团开始变得乐于社交与表现
开始变化:经常“扮演”他人之角色

在婆家状态:与婆婆不断的做饭、准备做饭
丈夫妹妹:回到家瘫坐在沙发上
金智英:将心中所想、合乎情理的话说出来,引起其他人的震惊

1982-1994 (童年)

印象深刻:偷吃弟弟的奶粉,遭到奶奶训斥,而妈妈则不然,代际之间在慢慢改变;
奶奶:严重的重男轻女,而自身作为一个女性;
性别失衡:政府默许;

规训:逆向歧视:懂事、贤惠;对男性要求极低,不出轨、不家暴;
女性“乐于”牺牲自己资助兄弟;
与岳母同住即是大好人

女性作为附属:称呼:某某某家;
金智英母亲:吴美淑,家庭主妇,因为要负责绝大部分家务,只能做兼职;
男性负责赚钱养家:必然的推论:自己是一家之主,自己在扛着家,其实当然不是;

欺负:喜欢;对男性的教育;

性别刻板印象:体育委员、卫生委员;

母亲:为女儿争取空间,为女儿打开世界;

1995-2000 (中学)

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保守,行为检点;
规训:“适合女生”的工作;

2001-2011 (大学到婚前)

社团生活:对女生的照顾,也是一种轻视与剥夺;
求职:去到好公司的多为男生;面试也会遭遇性骚扰;外貌、身材羞辱;
女生:太优秀给别人压力;初入职场,泡咖啡;
男性:对社会意识变化更不敏感,更滞后;

2012-2015(婚后生活)

婆婆默认金智英未来会承担主要的家务;
丈夫默认孩子从夫姓;
养育孩子的过程:男性的代价要低得多;
对女性的“福利”:依然不被理解,导致歧视;
男性:善于用“帮你”,将自己置身事外;
女性离职:成就感大降;后续工作有明显变差;
育儿:极累的工作;
道德绑架:逆向歧视,母亲是伟大的;

2016

其实身为不是生产与育儿主体的男性,在没有像我这样遇到金智英这样的特殊案例前,不了解也是必然。

Points

  • 机会平等
  • 社会规训、束缚、绑架
  • 男性的理解,逆向歧视

作为一部小说,确实比较一般,有点流水账,不时跳出来的社会统计数据略显突兀。但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特别震撼的,金智英的很多遭遇放在中国也毫无违和感。

女性主义

Posted on 2021-06-06

缘起

一种朴素的对“公平性”的辩护,认为男性、女性不应该被区别对待,这一点与性别无关。

feminism: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权”颇为敏感,有争权夺利之感,是来自“既得利益者”的视角。权主要表示权利,而非权力。

污名化:为何不愿自称为女权主义者。

关键词

  • 同与异
  • 公私两个领域
  • 家庭劳动——非价值化
  • 个人生命体验与普遍境况的差异;个人自由选择;
  • 男女的悲欢不可能相通;
  • 男性凝视
  • 男性油腻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两类: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

奠基性作品七部:

女性主义重要观点: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

为什么要追求平等?

  • 抑制人的潜能
  • 不喜欢不平等

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得新的状态出现:性别错位,即文化的滞后性。

男权制的定义

女性主义的共同观点:男权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恒的,有人为构建的成分,而且是可以改变的。

男权制的核心:对男性特权和权力的维护和将其合理化。

男权制包含内容:

  • 男性统治:想知道她是否能够像男性那样做个好总统?()
  • 男性认同:男性气质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接近
  • 将女性客体化:凝视,置于次等,贬低
  • 男权制的思维模式:两分思维;线性思维;等级思维

性别歧视由来已久,那些大思想家更是重灾区。

存在主义:反对抽象、理性,强调具体的活的经验,包括身体和情感经验。

陷阱:保护家庭、保护女性、赚钱养家

同与异

女性主义思想史上,差异是一个最充满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争取平等与保持差异。

  • 男权制:男尊女卑,将差异本质化 - 本来如此;
  • 男女相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 男女相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 男女相异:女尊男卑,激进女性主义
  • 男女混合:性别界限不清,难分高低,后现代女性主义

差异:不要轻易分出高下。

生理决定论和本质主义:一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高级,此定义有权力优势一方来下(不只是性别维度)。

女性主义流派

三大家+后现代

在争取男女平等上有基本共识,但对性别主义的起源解释不同,如何消除的方法也不同;

自由主义

理性、公正、机会均等和选择自由。总体上较温和。

早期:受教育权、选举权、私有财产权;同工同酬;

波伏娃:要工作;有知识;争取社会变革;

批评:仍旧以男性规范为标准,忽略了女性品质特有之价值,未解答公领域和私领域两分的问题。

激进主义

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追问:为什么女性在所有社会都是从属地位?女性作为一个阶级,普遍屈从;关注性和身体的领域;

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女性现在所面临的个人困局,比如性别歧视、母职惩罚、无偿再生产劳动,都有社会和政治原因,需要政治干预才能产生变化。

  • 消除孤独感
  • 责任免除

米丽特将男权制(父权制)引入女性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私有财产制度这一经济秩序导致女性受压迫。

与自由主义不同,社会主义站在“平等”一边,而非“公正”。

四种结构——生产、生殖、性、儿童教化——在家庭中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是女性受压迫的物质基础。

本斯通: 家务劳动是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

公私两领域是不可分割的。

关注问题: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问题;家内劳动不被当作工作的问题;劳动报酬普遍低于男性的问题。

后现代

极关注后现代思想大家,如福柯。

  • 挑战关于解放和理性的宏大叙事,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
  • 从根本上反对传统知识结构中的两分主义(dualism),提倡多元模式

历史的技艺

Posted on 2021-05-01

前言

总的来说,比较“硬”的、有诸多事实和主题,或是讲亲身经历的文章和报道至今耐读,而当时用作批评和鼓吹,或基于一时的政治风潮而写的“观点型”文章,则光辉不再。

这两篇文章未能收录于此供读者评判,但它们佐证了筛选文集的难度:我对其中一篇所描述的事件颇有共鸣,对另一篇则没有,但这两篇文章都失之淡然。

这一点,连同我为《太平洋事务》写的第一篇稿子所得的40美元稿费(我用来买了一台留声机和《蝴蝶夫人》选段《晴朗的一天》的唱片),让我觉得,我的职业生涯已经开始。

我一直认为,让一个人背负深刻烙印的是他步入成熟的那些年,而不是他出生的那一年。所以,我认为我自己是19世纪30年代的孩子。我有信仰,我猜二十几岁的人都会有(在我那代人中确实是这样)。我信仰正义和理性最终会获得胜利。

对于这些选文凑在一起是否提供了某种历史哲学的问题,我回答起来一直都甚为小心,因为我害怕各种哲学。它们隐藏着历史学家试图操控事实以充实自己理论体系的危险,导致历史强于意识形态,弱于“事实是如何发生的”。我不敢保证,一个长期写作历史的人不会遵行某种原理和准则。我想,后面的这些文章展现的是历史的一种偶然和循环,一种人类行为,就像平静的河水在无穷无尽的各种田野中流过,时代和人的好与坏交织共存,横流和逆流交替来回,任何一种简单的归纳都无法涵盖。至于应该怎样,我相信,事实应该早于论点;相信编年叙述(chronological narrative)是骨架和血液,它让历史更接近于“事实是如何发生的”,更易于恰当地理解原因和作用;我还相信,历史应该以当时的所知所识来叙述,而不是带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否则结论不足为信。虽然我没有做原创性声明,但这些原则都是我自己在多年的技艺习练和职业实践中发现的。

上篇 历史技艺

寻找历史

后来我的兴趣越来越倾向于历史文学方向,而不是纯历史。

(在大学),有意思的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三门课中,有两门都是文学,不是历史。

(关于论文),我希望你是真正强烈地关心其中的“潜在意象”,而不是因为你所在的院系认为这是一个原创度很高的题目。

(在哈佛的怀德纳图书馆)我在丰富的书架间随兴徜徉,随心所欲地翻阅。这种经历妙不可言。在大约15年后正式开始历史写作前,我学术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怀德纳的书架中度过的。

我对我的论文有同样的感觉:立意多好啊,写得多差啊。所以,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如何运用语言。我发现,写作是在练习中学会的。我在杂志历练了7年发现,有没有好的文字,关键在于写作者有没有一双好耳朵。写作者需要倾听自己文章的声音。

我在首次失败后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写吸引读者的历史,让他们和我一样对写作主题欲罢不能。前提是,这段故事必须要先吸引我自己,以至于有一种分享的使命感。和谁分享呢?当然是读者,我一直将之装在心里的人。

如果历史作者希望读者读下去,他就肩负着对他们的很多责任。第一步是去粗存精。他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搜集资料,组织逻辑,挑选精华,丢掉无关内容,然后把剩下的综合到一起,使之形成一种发展式的引人入胜的叙述。叙述,被称为历史的命脉。扔给读者一大堆未经消化的内容、未敢确认的人名和未可定位的地名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这是作者的懒惰,或是炫耀所学庞杂的虚荣。丢掉无关内容需要勇气,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工夫。历史学家总是被历史的旁门和枝节所吸引,但写作的艺术——对艺术家的试炼——就在于,是否能够忍痛割爱,直奔主题。

我认为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一个讲述者,只不过我讲的确有其事,并非虚构。二者的区别不在于谁比谁更有价值,只是历史比小说更吸引我而已。

兰克也为历史学家设定了任务:找到“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 ist”——发生了什么,或者就字面来说——真相是什么。我们写过去的事,但我们不是过去的人。我们永远也不能保证,我们重写的故事是否就是真相,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保证用证据说话。

材料的选择决定了最终作品的质量,这是我只用原始文献的原因。我对二手文献的态度是,它们有用,但也有害。我在写作计划之初会看它们,它们引导我了解故事梗概,但我从不引用它们,因为我不想再重写一遍别人的书。二手文献中的事实是已经被筛选过的,使用它们就表明你放弃了自己筛选的机会。

原始文献中的偏见是可以预见的,你应该允许它存在,并通过阅读其他版本来修正它。

我有一个做研究的小技巧,就是在4×6的索引卡片上记笔记。每隔一个小时,我就要温习从一本研究手册上看来的规矩:“千万不要在任何东西的背面记笔记。”既然复印是件烦人的工作,那么请使用卡片,越小越好,有助于你提取相关度最高的信息,从一开始就去粗存精,记下你在脑子里研磨过的材料。最后,当围绕某个主题、某个人或依据年代顺序把卡片聚集在一起时,我的故事就能开讲了。

关于做研究,最重要的事是要知道何时停止。怎么才能知道是何时呢?在我18岁左右,我妈妈告诉我,在跟年轻小伙子出去时,要在你冒出回家念头的半个小时前回家。虽然我不知道这怎么可能实现,但我认为这是个好建议,同样可以运用于做研究。你必须在你完成之前停下来,否则你永远也停不下来,也永远完不成。

历史写作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在人人都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让故事保持悬念。我一开始十分担心这一点,但当我进入实际写作,并且反复验证之后,就有了办法。我发现,如果你装作并未时过境迁,避免受惠于事后诸葛亮的聪明,忍住不要提到之后发生的事件,那么,悬念自然而然就会自己产生。

这将把我引向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历史的本质。如今,这场争论如你所知还在扩散。一边是宏观思想家(big thinkers),或者说汤因比们,或者系统论者;另一边是人性论者(humanists)——我这样叫他们,取其关乎“人性”的意思,而跟“人道”无关。汤因比型的人着迷于寻找历史的解释。他们制作了种种系统和周期要把历史挤压进去,这样历史就会有一个标准的形状,有了模式,有了意义。

他说:“理论先行的历史学家很难避免偏爱最适合他系统的事实。”他还说:“历史读者的心里都应该有此判断。”这简直就是我的口号。

在一开始,找出发生了什么就够了,不必急于确定“为什么”。我相信,在你搜集了足够的事实,并将它们依时间顺序排列之后——具体地说,是把它们落笔写为句子、段落和章节之后,再问“为什么”,才更为安全。

如果历史学家屈服于自己的材料,而不是把自己强加于材料,那么,那些材料最终会对他说出历史谜团的答案。

在经历了1914年头30天的战争之后,人们已经预感到,前路上已经没有任何荣誉可言了。

我写作的目的不是指导什么,只是讲故事而已。启示是聪明的读者自己从书中获得的。我想,这是因为(也应该如此),最好的书得益于作者和读者的通力合作。

历史何时开始

近来,这种滚烫鲜活的历史大受出版商的青睐,这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应该,或者说是否可以,在它还冒着热气的时候就被写成?

他(爱德华·H·卡尔)说:“认为历史事实独立于历史学家的阐释而存在,是个荒谬的错误,一个难以根除的错误。”

我由此宣布了我对“荒谬错误”的坚定信仰:历史事实独立于历史学家存在。我想,就算《末日审判书》和那个时代的其他记录都被烧掉,撒克逊人把土地所有权转交给诺曼人的事实也仍然存在于英国历史中。

情况稍有不同的是那种现场的见证者,通常是记者。他们的叙述中往往藏有金矿,而金矿通常掩埋于对日常新闻的报道中,那些每日见闻随时间流逝最终都变成了琐屑。一些《八月炮火》中最为生动的细节就是出自当时的媒体报道。

后世与当世史家

后世史家最大的优势在于时间提供给他们的距离。远观那些历史事件,他的描述视觉会更为宽阔,他能更多地看见那时发生了什么,区分什么是要紧的,什么又无关大局。

历史同代人,他得之与历史的亲密——这一点我们望尘莫及,却失之超然的视角。

距离也不总是带来客观性。你很难说吉本的罗马帝国和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写得多么客观。客观性是个程度问题。后世史家做到相对客观是可能的,但这和中立、不站队又是不同。根本就没有中立和纯粹客观的历史学家。没有了观点,历史学家就变成了一台时钟,也写不出好东西。

我并不是在说情感在历史写作中没有一席之地。相反,我认为那是历史的一种核心因素,就像它在诗歌中的作用那样——华兹华斯把诗的起源称为“重归平静的情感”。人们会说,历史是情感和事实的重新整理,或者——对后世历史学家来说——是详查记录之后于平静中的思考。历史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忠于证据。

诗人所做的是传递他在历史时段或瞬间的感受。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在事实的规范下讲述到底发生了什么。想象力之于诗人,就像事实之于历史学家。他的取舍中有他的判断,材料安排中有他的艺术。他的工具是叙述。他的对象是人类的过去。他的作用是让事实被人们看到。

计以盎司的历史

她的叙述之所以出色、生动,令人过目不忘,正是在于她运用了“确凿的细节”。

在汤因比的高度,空气的味道令人兴奋,视野也足够广阔,但人和房屋在脚下都小得看不见了。历史学家不管多么相信他发明的理论,如果它们不能被确凿细节所支持和佐证,那么他们所写历史的价值也就和普巴对行刑的想象一般无二。

所有情况下,卓有成效的办法是首先积累材料,然后把它们整理为叙述的形式,在此过程中看着理论或历史规律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写历史对我来说是个极为刺激的内心寻宝游戏。这种时刻不是每日必来,有时写一章也等不来一次,但当它到来,它留给我的是愉快的成就感。

我信奉以盎司来计算历史,我不相信用1加仑(约3.7升)水壶端上的历史,其呈现者更急于建立某种历史的意义和目的,而不是事实。那么历史为什么不能如它自己本身——人类活动的记录——那样去学、去写、去读呢?那已经是最为精彩动人的主题了。坚持寻找目的把历史学家变成了先知——那又是另一个领域的事了。

确凿的细节不能每次都得出什么结论,但能时时揭示出历史的真实,让你脚踏实地,不违背现实。

普巴说,没有事实的叙述就是“贫乏而难以服人”,此时我也想如此评论。

当我遇见一个没有例子佐证的普遍性结论和结论性的叙述时,我就会突然警觉,并想:“给我证据。” 再比如,他写道,“全体人都有一种好战情绪”,或者,“那是一段非常紧张的时间”,那么,如果他之后没有补充什么证据的话,我就会认为他在毫无节制地做一些无凭无据的叙述。

它们(词语)的自主力非常强大,完全可以在读者脑中造成作者始料未及的印象。显然它们的这一特性对所有题材的写作都适用,但对于敏感的历史写作则尤具杀伤,因为历史需要准确,用词不慎会出现作者本无此意,而读者深会其意的差错。

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出在我对写作的艺术和历史的艺术同样感兴趣(我希望这么说不会太过激:我认为历史是艺术,不是科学)。在写作中,我一直被文字的音律所诱惑,为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互动而着迷。

我该因为它是个好句子而留下它吗?或者因为它不是好的历史而去掉它?历史胜出了,这个比喻将失传了(虽然你看,我正在这里拯救它)。文字是极具诱惑的危险东西,要谨慎使用。我首先是个作家呢,还是历史学家呢?长久以来的争论占据了我。但是并不必要非黑即白。这两种功能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有冲突。二者的融合就是目标。长期来看,最好的作家才是最好的历史学家。

仅仅奉上观点是无血又无肉的。学院派历史就常常满篇都是观点而不见行动,只说他们是怎么写的,不说他们是怎么做的。

如何确定小说中什么样的材料可以被使用,其标准和非小说是一样的:如果这个片段为你提供了时代、地域、环境和人的了解,则可用,反之则否。如果我是老师,我不会允许学生满足于引用二手文献。要顺着二手文献上溯其源头,发现鲜活的原始材料,在它们中间取舍,而不是满足于重复使用别人的选择。

执着寻找重要的细节,不带先入之见地看待它们,让它们自己说话,是历史学家工具的一半。另一半——观念、观点、写作理由、“为什么”要写作历史——则未能在本篇中讨论,虽然我眼中并非没有它们,它们一直都在幕后起着作用。第三个一半则是写作艺术。如果这听起来不合算法,那是因为,历史是人的活动,不是算术。

工作的三方面:

  • 细节、事实
  • 观念、观点
  • 写作艺术

作为艺术家的历史作家

那么我想谈谈一类特殊的写作者——历史作家。不是作为历史学家的历史作家,而是作为艺术家的历史作家,即一种创造性的写作者,和诗人、小说家同一层次的那种。

理想的历史写作,应该是勉为其难地用文学艺术的手法,把过去的事实中最有情感价值和智识价值的部分呈现给普通大众。

我想不通,为什么“艺术”这个词总是局限于虚构作家和诗人,而我们其余的只能面目不清地被叫作“非虚构类(Nonfiction)”——听起来就像剩下的什么东西。

好的虚构作品(与垃圾作品相对)即使和事实不沾边,也常常建立在现实之上,并且能从中感知到真相——往往比一些历史作家更为真实。正是感知真相——把真相从不相干的环境中抽取出,然后传递给书的读者或画作的观者——造就了艺术家。艺术家具有独到的眼光(extravision)和内省的眼光(innervision),以及表达出它们的能力。他们提供一种没有他们创造性眼光的帮助,读者就无法得到的观点或理解。

特里维廉写道,最好的历史作家是能够把事实证据同“最大规模的智力活动、最温暖的人类同理心以及最高级的想象力”相结合的人。后两个品质同一个伟大小说家需要的别无二致。它们也是历史作家的必备,因为它们能帮助写作者理解他搜集到的证据。想象力用来延伸有效事实。

但是,他又写道:“当此仇恨满胸,良知不存的时候,我把这几页的内容,连同最深的情感,献给从前的那个我。”

在我看来,创造的过程有三步:第一,艺术家以独到的眼光感知真相,传递真相;第二,表达的媒介——作家用语言,画家用画笔,雕塑家用黏土和石料,作曲家用音符;第三,设计和结构。

锤炼语言的目标就是晓畅、有趣,还有审美的享受。关于第一点,我想引用伟大的历史学家和作家麦考利写给朋友的话:“重要的艺术门类是如何把意思传达透彻的,现在研究得太少了!大众作家中除了我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

叙述历史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和直接。它需要编排、组合和计划,就像作画——拿伦勃朗的《夜巡》为例,他安排进的所有人物,有的位于光照下的前景,有的隐于背景,没有试画、失误和数不清的前期打稿,是不可能完成的。写历史也是一样。虽然成稿看上去一气呵成,毫无滞碍,就像作者照时间顺序写就一样,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排布结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取舍,这个是烦人的事,因为材料总是比你需要放进叙述里的更多。问题就是,从发生的事情中,如何选择和选择哪些,又不会因为你的取舍而过于强调、过于轻视一些事实,从而与真实不符。你又不能一口气放进所有材料:结果就是一团糨糊。你需要沿着叙述的主线,既不从关键事件上游弋得过远,又不遗漏它们,还不能行自己的方便而扭曲材料。这三种情况非常有诱惑性,但如果你这么对待历史,你一定会被后来的事实绊倒。

历史学家的机遇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从图书销售数据就能知道,大众越来越偏好传记、自传、科学、社会学、历史——特别是当代史的图书。

人们开始青睐对人和社会有更真实刻画的书,而不再是当代小说。找到小说不再提供真相的原因是历史学家的部分工作。我认为,小说家的失败是20世纪人类的经历造成的——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人类建立起的幻梦就开始逐渐崩溃。认为历史不断进步的观念是战争的最大牺牲者,它之后变成了犬儒主义,又被第二轮世界大战和纳粹毒气室一次次加固夯实。

他说得有道理。阅读,或说写作,是一个人赋予自己最大的馈赠,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借着它的力量在无限的天地中翱翔。我们要虚掷时间去捡拾人性中的垃圾吗?当然,肮脏和没用,卑劣和堕落,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同葡萄酒中的沉淀也是酒的一部分,但酒之琼浆才是有价值的。

历史学家和小说家相比一开始就有个优势,他们的主角作为公共人物,被赋予了操控命运的能力。他们是船长和国王,是圣人和狂徒,是叛国者,是流氓和恶棍,是开创者和探险家,是思想者和创造者,有时甚至是英雄。他们不必可敬,但绝对重要。

现在,当人类的地位更胜以往地臣服于未知,当“疏远(alienation)”成为流行词,公众便想获知一些命运的指导,一些在这个飞速旋转的世界上生存的模式和意义。

历史学家就提供了这样一面单向玻璃,通过它,人们看到各个时代的人类做着那些今天他们同样会做的恶劣、下流和愚蠢的事。

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的加速法则已被可怕地证明是正确的。无论如何,亚当斯法则是历史学家提供的众多指导中的一种。过去的故事和研究,不论远近,都无法揭示未来,只是在路上洒下些许光亮,不让人过于绝望罢了。

我无意加深专业历史学者和所谓业余历史写手的裂痕,我只想澄清二者的概念。“专业学者”的概念非常清楚:为取得学位而进行研究生训练、在大学中写作历史的人;然而“业余写手(amateur)”指的是在大学之外的、没有研究生学位的人,这就有些用词不当。研究生训练当然会造成某些不同,我无此训练,但深知这点——对此时而遗憾,时而欣喜。但是,我更愿意把区别设置在学院作者和自由作者之间,或者学者和作家之间,而不是专业作家和业余写手之间,因为问题的关键不是谁更专业(degree of professionalism),而是职业(profession)不同。大学老师是专业的历史学家,大学门外的我们是专业作家。现在他们借用了我们写作的功能(function),我们借用了他们研究的对象(subject),双方都有很多东西要向对方学习。

然而对于沟通的第一要素,韦布却给出了非常完美的三个标准:作者对“有话要讲”“话值得讲”“自己比别人更会讲”这三点有坚定的信心。

待到开始写作内容,灵感明显是个关键,韦布称为归纳瞬间(moment of synthesis)——归纳综合的念头闪过脑际的那一刻。如果读者能够从摆在他面前的事实中自己发现“一般”,那么这个过程和最后得出的整体观点就是最有说服力的。

尽管有人会反对,但直觉也会有帮助。直觉型的历史学家对长逝已久的历史环境做出超凡的感知,就像亚里士多德的前辈德谟克利特想象出原子一样。他反复研究观察到的现象,最终发展出了物质由数不清的运动分子构成的理论。思维过程是理性的,但其推动力却是直觉的。

历史学家的工具之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就是他对主题宏大意义的信念。

如果真的有“纯粹客观”的历史学家存在,那他的作品一定像锯末一样让人不忍卒读。偏向只有在有所隐瞒的情况下才是误导人的。显而易见可比遮遮掩掩要好得多。

历史学家尽量保持客观,那是因为他希望了解到更多情况,尽量能够以同理心带入和思考各方的动机和处境,这样才能使这场戏的写作更加紧张,也更加可信。但我们千万别假装自己是毫无偏向的,这样一来历史学家就变成了一台录音机,放弃了评判。偏向表示偏好,是评判的结果,是洞察力的源泉。诚然,这其中有感情成分,但这更宣布了你信奉什么。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常常激情澎湃地忠于某一事业或他的某个主人公,像蒙森对尤里乌斯·恺撒的赞扬,像米什莱对人民权力的热忱。

作者选择了一个生动的片段来展示更为宏大的整体。这个细节是从时代和文化中的提炼。

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提炼就是筛选、再筛选,是写作历史的关键。这是一个重要的编排过程,一个困难的、微妙的、充满了失误和艺术的过程。鉴别什么重要、什么次要是必要的能力。

最为文采飞扬的麦考利写道,写历史就像画画,把所有的素材都放进去只会得到一点点真相(truthful result)。他说,最佳的画作和最佳的历史是“展示真相的裙角,却能窥见真相的全貌”。这条法则是这么显而易见,我大惑不解,为什么今天那么多的历史学家都要反其道而行之,去追求无所不包呢?答案可能是胆怯:害怕被批评挂一漏万,或者害怕因为选择不当,而未能抓住要害。这就是独立作家长于专业史家的地方了:他们不怕伸长脖子被人逮个正着。

最后,历史学家不能没有想象力。想象力更应该用到推测人类的行为和环境所造成的动机上面。这就要求作家有意地作“移情通感(empathy)”之想,特别是在想要理解、解释历史人物的行为的时候。遇到反感的人物,这就更为必要。

新技术只是研究的方法,而不是表达的方法。

历史写作需要作家,尤需伟大的作家,像特里维廉那样从士兵的信件中发现“诗意”并用之恰当的作家,像帕克曼那样观察和感受,并能用莎士比亚般的文字表达的作家。

写作史迪威将军传记遇到的问题

这是做军事史研究的常见问题:战役的结果无人不知,然而难点在于重现战斗的过程。

至于为什么没给我的采访录音,我只能说,录音机让我胆怯。或许和我身为女性有关。女人熟稔于以私人的角度切入话题,即使是和陌生人——可能陌生人尤甚。

说了这么多做研究的事,该说说写作了,不仅因为写作更吸引我,还因为普通的外行人往往低估写作,高估研究。人们常对我惊叹:“你一定做了不少了不得的研究工作!”他们假定研究是最难的部分。其实不是。作为创作过程的写作更难,所花时间是研究的两倍。

我用的是叙述的写法,我觉得这样最自然。他第一是历史学家,第二才是作家,而我首先是个作家,写作对象是历史,目的是顺畅表达。我非常在意把读者当成倾听者,他们的注意力必须留在这里,而不是神游天外。我脑中的情景是一个吉卜林笔下的流动说书人。

作为一种文体,用叙述来写历史天生有效,因为它天然就能解释原因。事件不是以类型为界发生的——经济的、思想的、军事的——而是以时间为序发生的。

自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以来,资料来源就开始井喷。19世纪真是个好时代,各种信息应有尽有,也不为今天的信息过剩而发愁。

作过度记录的后果,我要长时间地在写作“尺寸(scale)”上进行挣扎。我就像是个制图人,要根据1英里∶1英寸比例尺的材料,作出100英里∶1英寸的地图。

写出“大尺寸”的历史不能靠轻松地略过史实和大段的时间来达成,而是需要我所知最困难的精炼提纯,还有最为微妙的筛选。筛选是写作的全部,是对历史作家的考验。

我想用一句描述20年代中国军阀的话来总结:“在中国打仗,司令官从不穷着下台。”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对的,但这会留给美国读者一个印象:所有的中国将军都贪污——这只有以美国的标准衡量才是对的。我不是中国通,但我已经足够认识到,以西方的价值框架来写中国是不对的。

再说到我的另一个工作原则:不要当着读者的面和文献材料理论。在叙述文体中,不要呈现作者的想法。你应该在幕后解决自己的疑惑,细究有争议的证据,判断人物的动机,在附录的参考文献中去争论,而不是在正文中。这样才能让作者隐于行文,读者越感觉不到作者存在,越与故事联系得紧密。

为了和时代保持一致,事后聪明也是决计要避免的。

做研究的殿堂

图书馆是历史学家的食粮,是避风港,甚至是灵感源泉。有两类图书馆:以书、册、期刊等已出版资料为馆藏的,以及搜罗书信、文件等未出版材料的。

徜徉于书架之间,是最开心的研究方式——如果不是最必需的方式的话,也是最能有所发现的方式。

对于所有美国政府地下室的咖啡厅,你唯一有礼貌的评价就是保持沉默。可能图书馆和美食无法兼得,除了在巴黎——这似乎是理所应当。

我经常在写书时刻画一些人物,不仅是因为我想写这个人,更因为它往往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我从不当自己是传记作者,我只是一次两次地利用传记去写历史。

每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我把普鲁塔克算作其中一员,并且大言不惭地把自己也算上——都有两个目标: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之传达给读者、评论者、听众和消费者。(我必须说明,对于写作历史和传记,“创造性”不是如某些人所想的生造,而是对事实做艺术的编排。)

读者与作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做爱、打仗和打网球都需要两方的话,写作也需要两方的力量去完善每一个铅字的功能。我从不认为我写的东西在被人读到之前是独立的存在。

我怀疑我们时代的编剧更喜欢去发现小人物的悲剧,劳拉的玻璃动物园,推销员之死,或是在孤独中哭喊小希巴的归来。这个时代的某种东西在拒绝宏大,尽管悲悯和受挫无疑和《特洛伊妇女》的主题一样都是人性中的真实存在。

这只能证明所有作家都知道的一点:一些读者总能在书里找到作者没说的,他自己强加其上的东西。

但从斯特雷奇开始,当然也是从弗洛伊德开始,隐藏的秘密,尤其是黑暗的秘密,就变成了传记作家的标靶、读者的所好。

小结

塔奇曼的作品以历史为主题,所获的不是普利策历史奖,而是普利策非虚构文学奖。她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历史作家”而不是“历史学家”。这这本书的第一篇里,塔奇曼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个好的历史作家所需的“技艺”。

Under the hood of PDF

Posted on 2021-04-30

refs:

  • iText in Action

Overview

Different parts of PDF file:

  • header
  • body
  • cross-reference table
  • trailer

Also, the Carousel Object System.

PDFs inside-out

from a de facto to an ISO standard.

why and how?

1985年,Adobe 引入了 PostScript Page Description Language。同年,Adobe 也开发了 Adobe Illustrator。这两款产品引发了桌面 publishing 的革命。但 Adobe 的创建者们感觉还缺少了点什么。

1991年,John Warnock 写了 Carmelot Paper,在其中写道:

一个特别的问题是,大多数程序可以打印至不同的打印机,但没有一种通用的方式来通信和查看这些打印信息。行业所亟需的是在不同的机器配置、OS、网络之间的通用通信机制。

作为这个文章的结果,一个新项目启动了,Carousel 是初始代号,之后修改为 Acrobat。新文档格式原称为 IPS,很快就改为 PDF(Potable Document Format)。

The history of PDF

尽管 Carousel 只是最初代号,但现在仍用于表示PDF文件的组成方式。在最低层次,iText 使用继承自 PdfObject 的对象,在 Carousel 中,有一系列基础的 PDF 对象。

Basic PDF Objects

共有 8 种(ISO-32000-1)。

  • Boolean
  • Numeric
  • String
  • Name
  • Array
  • Dictionary
  • Stream: like a string object, a stream is a sequence of bytes, mainly used for large amounts of data
  • Null

示例:

  • PdfAction, PdfFormField, PdfOutline: 是 PdfDictionary 的子类
  • PdfRectangle 是 PdfArray 的特殊类型
  • PdfDate 是 PdfString 的子类

这些类型称为 direct。

The PDF file structure

通过文本编辑器打开一个 pdf 文件,可以看到 pdf 文件包含以下部分:

  • header: version、comment
  • body:seq of indirect objects: page、outline、annotation
  • cross-reference:
  • trailer: loc of the cross ref table and …

concurrency-in-go

Posted on 2021-03-22 | In Go

Concurrency in Go

参考:《Go in Action》第六章

  • 使用 goroutine 运行代码
  • 检测和修复 race condition
  • 在 channel 之间共享数据

Go 运行时 scheduler 能够有效地管理所有 goroutines。scheduler 在 OS 之上,将 OS 的线程绑定到 logical 处理器,后者执行 goroutine。

并发同步源于 CSP 范式,CSP 是一个消息传输模型。它通过在 goroutine 之间的数据通信来同步数据,而非 lock。在 Go 中,消息传输的核心数据类型是 channel。

并发与并行

OS 调度线程,使之执行于物理处理器上,Go 运行时调度 goroutines,使之执行于逻辑处理器上。每个逻辑处理器则独立地绑定在单个 OS 线程上。

Goroutines

Race Condition

1
go build -race

Locking shared resources

effective-go

Posted on 2021-03-14 | In Go

Effective Go

Effective Go

Errors

error 的信息可以通过前缀来增加信息,如 image: unknown format。

Panic

向调用者报告错误通常的方法是返回一个 error,但有时候一个错误发生,意味着严重的或很难预料到的错误(比如本应是无限循环,却退出了),此时退出程序也许更为合适,这是 panic 的用场。

通常来说,应避免使用 panic,但凡程序还有救的话。一些特殊情况是,程序启动时无法连接到主数据库,那么继续执行下去也无意义,此时可以 panic。

Recover

在 panic 调用后(包括自定义 panic,以及 slice 索引越界等运行时错误),当前函数执行立即结束,开始释放 goroutines,执行 defferred 函数。如果释放过程到了程序的 top level 代码,程序就终止了。

但还是可以通过 recover 来重新获得 goroutine 的掌控,继续执行程序。

recover 停止上述释放过程,返回 panic 的参数,recover 只能用于 deferred 函数。

golang-organization

Posted on 2021-03-14 | In Go

Go 程序的代码组织

参考:
How to Write Go Code
Organize Local Code
Common Project Layout
Effective Go

代码组织(Code organization)

Go 程序以 package 组织。package 是一组在同一目录下的源代码文件集合。

一个代码库包含一个或多个 module。module 是一组相关的 Go package。Go 代码通常仅包含一个 module,名为 go.mod 的文件声明了 module 路径。

go.mod 在代码库根目录,其定义的 module 包含了该目录下所有的 package。

module 的路径可作为 import 的前缀,同时也说明了 go 命令如何定位并下载之。引用路径是字符串值,package 的引用路径是 module 的子目录,比如:

1
github.com/google/go-cmp/cmp

但标准库中的 package 不需要 module 路径前缀。

init

每个源文件可以包含自己的 init 函数,以进行必要之设置。init 在所属 package 内的所有变量初始化之后(这又在所有引用的 package eval 之后)执行。

init 可用于在程序真正执行之前验证和修复程序状态,也可进行配置、初始化变量等等。

所有的 init 函数会被编译器发现,并在 main 函数之前调用之。

理解

对于简单的程序,repository 下只有一个 module,通过 go.mod 选择一个名称,如果想少打点字,使用 local name,而非完整路径。

在项目内添加不同的目录,其中含有的代码的部分即是 package,这样让代码组织更清晰。package 下可以继续嵌套。

如果要引用本地其它 repository 的 package,使用 replace。如果要发布代码,使用完整路径。

Don’t Panic

golang-packages

Posted on 2021-03-14 | In Go

Go 语言中的 Modules 与 Packages

创建一个简单 app

参考:golang-getting-started

创建目录

1
2
mkdir hello
cd hello

依赖追踪(dependency tracking)

如果代码需要引入其它模块(module),在 Go 中使用当前项目的 module 来管理。当前的 module 由 go.mod 文件定义。go.mod 包含在代码库中,与代码同在。

要在当前项目中其中依赖追踪,需运行 go mod init 命令。

1
2
3
4
5
go mod init andersc.com/hello

// 内容
module andersc.com/hello
go 1.15

编辑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import "rsc.io/quote"

func main() {
fmt.Println(quote.Go())
}

这里定义了一个 package,加了若干 import,并包含了如何函数 main()。

使用如下命令来修改依赖项,它会检查依赖项的修改,并生成 go.sum 文件,同时下载必要之文件:

1
go mod tidy

运行 app

1
go run .

以上是最简单的 app,有第三方库的引用,但 app 自身结构及其简单。

创建一个略复杂的 app

Go 程序的代码首先分组为 packages,packages 再分组为 modules。

参考:golang-create-module

创建一个可复用的 module

1
2
3
4
mkdir greetings
cd greetings

go mod init andersc.com/greetings

创建并编辑 greetings.go:

1
2
3
4
5
6
7
8
9
package greetings

import "fmt"

func Hello(name string) string {
// Return a greeting that embeds the name in a msg.
msg := fmt.Sprintf("Hi, %v. Welcome!", name)
return msg
}

这样,一个简单的 module 和 package 就完成了,并且可被其它 module 引用。

在另一 module 中调用

1
2
3
4
cd ..
mkdir hello
cd hello
go mod init andersc.com/hello

入口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andersc.com/greetings"
)

func main() {
// Get a greeting msg and print it.
msg := greetings.Hello("Gladys")
fmt.Println(msg)
}

由于 greetings module 在本地,需要修改 go.mod:

1
2
3
4
5
go mod edit -replace=andersc.com/greetings=../greetings

go mod tidy

go run . # Hi, Gladys. Welcome!

至此,一个“完整的” app 搭建完毕。

小狗钱钱

Posted on 2021-03-01

前言

富裕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它让我们更有尊严,也能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服务。

PS:富裕也给人以更多自由。

个人的经历是无法效仿的,但最基本的真理却完全可以。

那些复杂的投资模型经常将人引入歧途。现代社会里,追求高深莫测的东西似乎才是正道,而那些简单和基本的真理越来越被人淡忘。人们常常认为:“这不可能如此简单”。实际上,这就是“如此简单”。

基本的原理颇为简单,它们自古有之,它们在各种(人类所处的)时空都是有效的。

有益和必要的知识

阅读金融百科全书,或了解货币史,不能给我们带来富裕和幸福。

描述基本的事实时,有一种危险:人们会过快地做出结论,我已经知道了。这会让人停止学习。

财富法则

  1. 一开始,我们必须明确金钱对自己的意义。
  2. 确立最重要的目标。(长长的 wishlist 中的某几个)
  3. 为什么梦想储蓄罐和梦想相册很重要:潜意识的作用,前提条件,专注投入
  4. 仅有较高的收入不能解决我们的财务难题
  5. 如何使我们不放弃已经作下的决定——想象的艺术
  6. 这不总是容易的
  7. 成功日记的作用:自信的重要性
  8. 如何将自己最大的爱好作为职业,并以此大幅度提高收入
  9. 了解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区别:不偏离既定的目标
  10. 付诸实施的关键:72小时法则
  11. 如何(轻松地)挣到许多钱
  12. 减少债务的四个最重要原则
  13. 下金蛋的鹅:量入为出
  14. 如何正确使用银行
  15. 幸福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16. 爱钱可以吗:保险箱里的现金
  17. 钱与幸福的关系
  18. 归还我们的一部分所得是重要的
  19. 对待恐惧的最佳方式:成功日记
  20. 投资俱乐部:确保成功的五条规定
  21. 白手起家的魔法
  22. 适用于所有投资的三条最重要规定
  23. 股票及其收益
  24. 走出舒适区,从事我们畏惧的事情
  25. 如何获得每年的高利息:最佳投资战略
  26. 基金及其利润
  27. 复利的力量
  28. 波动率:平衡风险与盈利
  29. 心算利息与复利
  30. 当汇率下跌时如何做?
  31. 以基金获利的前提
  32. 通货膨胀与选择投资对象
  33. 金钱对生活中其它领域的影响

第一章

金钱有一些秘密和规律,要想了解这些秘密和规律,前提条件是,你自己必须真地有这个愿望。

认真看待金钱(注意是手段而非目的),去了解它。拥有金钱是每个人的权利,渴望“有钱”从来不是问题。

第二章 梦想储蓄罐和梦想相册

大部分人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
太多人做事犹豫不决,因为他们觉得尚未完全弄懂一样东西。而真正付诸实践要比纯粹的思考要聪明多了。
钱的数目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使用它。我们首先要学会量入为出,如此才有能力获得更多钱。

  • 愿望清单:列出最重要的三个愿望,弄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 梦想相册:想象成功后的情景,即视觉化,将愿望变为具体的渴望,然后去寻找实现的机会。而空想只是占据大脑,消耗注意力而已。另外有了渴望,也不会轻易放弃。

语录

如果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也就一事无成。尝试只是一种借口,还没有做,已经在想退路了。

第三章 成功日记

能否赚到钱,最关键的因素是自信程度。如果不自信,就什么都不会有。

成功日记:每天记下五条”成果“,每天不需要10分钟,但时间长了,会有大效果。

两个建议:

  • 尝试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
  • 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你会的和你拥有的东西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做不到什么)

第四章 做喜欢的事情来赚钱

有没有用过一整个下午来考虑如何挣到钱的问题呢?

你最好想清楚,你喜欢做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用它来赚钱

第五章 72小时规定

许多人爱犯的错误:他们又那么多紧急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关注重要的事情。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必须在72小时内完成它,否则可能就再也不会去做它了。

第六章 解决负债问题

多数人觉得,工作一定是一件艰苦而令人不快的事情,其实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解决负债问题的四个建议:

  • 欠债的人应当毁掉所有的信用卡:使用信用卡花的钱比现金更多
  • 使用分期付款时,每一期还得要尽可能少:如果需要偿付的过多,就不得不进行更多贷款
  • 消费贷款:50/50原则,扣除生活费之后富余的钱的一半存起来,另一半还贷。在不必新贷款的情况下,满足生活之需要。另外,所有的消费贷款都是不明智的。
  • 新的借债前问一句:这真地有必要吗?

第七章 养一只鹅

你为什么不能因为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挣到钱呢?

如果你想变得富有,你还要存钱,这笔钱是绝不会再花的。目标是你能依靠它来生活。

鹅代表你的钱,如果你存钱,就会得到利息,利息就是金蛋。

养鹅:把收入的10%甚至是50%变成鹅。

语录:当你定下了大目标时,就意味着你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第八章

第九章

语录:没有鹅的时候,为赚钱而工作;有鹅的时候,钱为我而工作。

第十章

第十一章

一个原则:你干的活最多只占报酬的一半,另一半是因为你的想法和实施这个想法的勇气。

第十二章

金钱本身既不会诗人幸福也不会带来不幸。金钱像一个放大镜,帮你更充分地展现你本来的样子(所谓自由)。

第十三章

  • 不要停止成功日记
  • 不能再困难面前逃跑。对困难、犯错误和丢面子的恐惧已经破坏了无数人的生活
  • 对失败的可能性想得越多,就越会害怕

第十四章 如何投资

金钱咒语:

  • 确定自己喜欢获得财务上的成功
  • 自信、有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把钱分为日常开销、梦想目标和金鹅账户三部分
  • 进行明智的投资
  • 享受生活

投资建议

  • 投资在安全的地方
  • 钱应该下很多金蛋
  • 投资应该简单明白

如何估值

决定一件东西价值多少的唯一因素是你愿意为它支付多少钱

第十五章

顶住压力,做了一件事情后,会知道:原来自己能做到什么。一个人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做起来最艰难的事情。

第十六章

挑选基金

  • 应有十年以上历史
  • 选择大型跨国股票基金
  • 对基金的走势图进行比较

多买几种基金,分散风险。

72 定理

根据年利率估算翻倍时间。

第十七章

把钱投在一个基金上,5到10年不去看它。

第十八章

在他眼里,钱是一种再自然、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

不要为失去的东西而忧伤,而要对拥有它的时光心存感激。

what-is-populism

Posted on 2020-10-31 | In 政治学

预备知识

政治是由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体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领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对于社会群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狭义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政治是由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团体有不同的构成,决策有不同的方式。但不管怎样,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政治,即使你不关心它,它仍然以某种方式影响到你。

”团体“的划分,有时我们会自己归类,比如无产、中产,但社会的看不见的手则将每个人都归类了,比如”精英“和”大众“。

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

精英主义(Elitism)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认为应该由少数具备知识、财富与地位的社会精英,来进行政治决策,主导社会走向。精英主义的反义词为民粹主义(大众主义)。

以大众主义者的角度而言,常认为精英主义者是蔑视大众的。精英主义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对普通大众的蔑视、嘲笑,甚至仇视;而精英主义者认为大众是一个无知、盲动而又自命不凡的群体,“奴隶”、“野蛮人”、“乌合之众”、“群畜”等名词是精英主义下的产物。

精英主义者的拥护者认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参与政治决策,由精英治理国家是最佳选择,否则将陷入”暴民政治“。现实中其结果常常是精英群体作为既得利益者,只想维护自身的地位。精英主义的存在给民粹主义带来了产生的土壤。

PS: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来说,将决策完全交给”精英“是省心的,精英类似于家长,代为决策。

建制派

建制派(The Establishment)是指支持主流与传统、主张维护现有体制的政治势力。这一术语用于描述控制政体或组织的统治集团或精英,可能存在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团体(该团体选择自己的成员),或在特定机构中根深蒂固的精英阶层。可以行使控制权的任何相对较小的阶级或人群都可以被称作“建制派”。

代议制

代议民主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又称间接民主制(Indirect Democracy),与直接民主制相对立,是由公民以选举形式选出立法机关的成员(议员),并代表其在议会中行使权力(称为代议)、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类民主制度。简言之,就是人民通过其代表来进行统治,而不是直接进行统治。在此种政制之下,“主人”与“主事”相互分离,用约翰·密尔的话说:“人民应该是主人,但他们必须聘用比他们更能干的仆人。”

直接民主制是一种自古存在的民主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每一个公民直接参与所有政策的制订,而方法是全体投票来决定,例如公民投票便是其中一种实践直接民主的方式(全民公投)。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为平民主义、大众主义、人民主义、公民主义,意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是社会科学语汇中最没有精确定义的名词之一,也可以被当成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学术界有关民粹主义的讨论甚多,但是把它当成一个独立学术概念来处理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义呈现的样貌过于丰富、难以捉摸。(Wikipedia)

一方面没有精确定义,另一方面则是不断滥用,引用频率是在太高。因此需要一本书来厘清其中的细节。

中文版序言

近年来民粹主义成为热词,用于描述一种令人注目的新兴政治势力:英国独立党法拉奇、美国特朗普、法国勒庞、匈牙利欧尔班、土耳其埃尔多安等。他们呈现出某些相似的特点:强硬而富有煽动力,鼓吹极端的理念与政策,宣称代表底层民众,发誓彻底改变腐败和无能的建制派精英造就的黑暗现状,向民众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

作者认为,民粹主义的”界定性特征“不是反对精英,而是对”人民”代表性的垄断。民粹主义者宣称,他们且只有他们才代表“真正的人民”及其意志与利益。

民粹主义是代议制民主无法摆脱的“永恒的影子”,一种“源于民主世界内部”的危险。

  • 对“人民”代表性的垄断
  • 反多元

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里,不存在单一的政治意志,更不用说单一的政治观点。

民粹主义者制造一个神话:世上存在一个真正的“人民”群体,一个同质性的、永远正直的人民,全体人民可以通过一个声音表达心声,而民粹主义者自己就是这个声音,是人民独一无二的代表。

民粹主义对民主政治的危害:

  • 将政治对手非法化:实际上可能只是政策分歧,而分歧并非问题,也不是“善恶”问题
  • 否定了多元化

流行的误解:

  • 民粹主义比代议制民主更具“直接民主”的倾向:他们制造民意的方式是在民主程序之外来定义人民,他们并不是真地反对代议制民主、精英主义,不真地关心人民,不促进开放和广泛的辩论,他们要的是“民意”
  • 右翼民粹主义的支持者与其社会经济状况强相关:美国的情况并非如此。特朗普的成功之处是,他让许多白人相信自己的地位已经衰落
  • 民粹主义政客上台之后会自我瓦解,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可行的政策:即使他们面临失败与挑战,他们仍然可以找到许多替罪羊,他们也偏爱阴谋论

民粹主义通过控制非政府力量,打击异议组织,造就了他们期望的同质化人民,从而成为某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样,他们也就犯下了自身曾经提出的指控:排斥公民和篡夺国家,成为新的建制派。

如何应对民粹主义,作者提出:

  • 防止对民粹主义的滥用
  • 认清民粹主义对民主的威胁,而不是夸大他们对精英权力的矫正作用
  • 将政客与其支持者区分开来:有的政治问题并非完全虚构
  • 直面我们时代特有的真实冲突

保罗·瓦莱里:我从“人民”这个词中看到的唯一语意是“混合”。

PS:“人民的”从来都意味着“多元化的”。

贝尔托·布希莱特: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

PS:代议制之下,人民的消失。

导论:人人都是民粹主义者吗?

汉娜·阿伦特:政治判断力就是进行合理区分的能力。

本书试图帮助我们认识和对待民粹主义。

  • 说明什么样的人物算是民粹主义。批评精英只是必要条件;通常反对多元主义(道德上的排他性),从而对民主构成威胁。
12…5
Anders Cui

Anders Cui

47 posts
13 categories
30 tags
© June 2017 - 2021 Anders Cui
Powered by Hexo
Theme - NexT.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