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缘起

一种朴素的对“公平性”的辩护,认为男性、女性不应该被区别对待,这一点与性别无关。

feminism: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权”颇为敏感,有争权夺利之感,是来自“既得利益者”的视角。权主要表示权利,而非权力。

污名化:为何不愿自称为女权主义者。

关键词

  • 同与异
  • 公私两个领域
  • 家庭劳动——非价值化
  • 个人生命体验与普遍境况的差异;个人自由选择;
  • 男女的悲欢不可能相通;
  • 男性凝视
  • 男性油腻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两类: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

奠基性作品七部:

女性主义重要观点: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

为什么要追求平等?

  • 抑制人的潜能
  • 不喜欢不平等

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得新的状态出现:性别错位,即文化的滞后性。

男权制的定义

女性主义的共同观点:男权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恒的,有人为构建的成分,而且是可以改变的。

男权制的核心:对男性特权和权力的维护和将其合理化

男权制包含内容:

  • 男性统治:想知道她是否能够像男性那样做个好总统?()
  • 男性认同:男性气质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接近
  • 将女性客体化:凝视,置于次等,贬低
  • 男权制的思维模式:两分思维;线性思维;等级思维

性别歧视由来已久,那些大思想家更是重灾区。

存在主义:反对抽象、理性,强调具体的活的经验,包括身体和情感经验。

陷阱:保护家庭、保护女性、赚钱养家

同与异

女性主义思想史上,差异是一个最充满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争取平等与保持差异。

  • 男权制:男尊女卑,将差异本质化 - 本来如此;
  • 男女相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 男女相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 男女相异:女尊男卑,激进女性主义
  • 男女混合:性别界限不清,难分高低,后现代女性主义

差异:不要轻易分出高下。

生理决定论和本质主义:一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高级,此定义有权力优势一方来下(不只是性别维度)。

女性主义流派

三大家+后现代

在争取男女平等上有基本共识,但对性别主义的起源解释不同,如何消除的方法也不同;

自由主义

理性、公正、机会均等和选择自由。总体上较温和。

早期:受教育权、选举权、私有财产权;同工同酬;

波伏娃:要工作;有知识;争取社会变革;

批评:仍旧以男性规范为标准,忽略了女性品质特有之价值,未解答公领域和私领域两分的问题。

激进主义

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追问:为什么女性在所有社会都是从属地位?女性作为一个阶级,普遍屈从;关注性和身体的领域;

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女性现在所面临的个人困局,比如性别歧视、母职惩罚、无偿再生产劳动,都有社会和政治原因,需要政治干预才能产生变化。

  • 消除孤独感
  • 责任免除

米丽特将男权制(父权制)引入女性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私有财产制度这一经济秩序导致女性受压迫。

与自由主义不同,社会主义站在“平等”一边,而非“公正”。

四种结构——生产、生殖、性、儿童教化——在家庭中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是女性受压迫的物质基础。

本斯通: 家务劳动是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

公私两领域是不可分割的。

关注问题: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问题;家内劳动不被当作工作的问题;劳动报酬普遍低于男性的问题。

后现代

极关注后现代思想大家,如福柯

  • 挑战关于解放和理性的宏大叙事,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
  • 从根本上反对传统知识结构中的两分主义(dualism),提倡多元模式